学”求真知 “行”育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木渎南行中学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办学侧记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育领域开放的合作办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深受各地群众欢迎的一种办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木渎南行中学是一所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的学校,学校位于“秀绝冠江南”的国家级AAAA生态旅游景区----有2500多年历史的木渎古镇,生态旅游业飞速发展且前景广阔,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让附属木渎南行中学的优质教育品牌落地、生根,获得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合作办学愿景
学校以“厚德健行,知行合一”为办学理念,以“拓行商内涵、育五行学生”为办学目标,实施“塑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三名战略”,培养师生“三能三行”(生存之能、发展之能、创造之能;品高行善、学高行正、志高行远),人人做快乐的行者。
1、办学理念的理论依据及渊源
“厚德健行”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君子当以广厚之德,容载万物,成就事业;以刚毅坚卓,勇于实践,奋发图强。
“知行合一”,知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知与行并提始见于《左传》和《尚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重“知”、养“情”、坚“意”、持“行”。强调持“行”,即指出要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出“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知”“情”相生,“学”“思”并行,“情”“意”相溶,“知”“行”一体,言行一致,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与行的界限。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大核心教育理念,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知行统一原则反映了南行中学办学的目标和要求,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统一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2、办学目标中“行商”概念的解读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商和情商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行商。“行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素养。其形成依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实现能力。就个体而言,反映对所处环境、条件适应的能力,对设备、技术、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驾驭的能力;在群体或社会中,通过目标和任务完成的实际速度,工作的强度、效率和质量,反映在组织、协调、策划、管理和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创造能力。表现在面对环境、问题或困难所表现出来超越常规和传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的公式:S=I*E*A (I表示智商,E表示情商,A表示行商),足见行商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附属南行中学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罔行存在的典型病症,秉承“厚德健行,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拓行商内涵、育五行学生”为办学目标,因地制宜开发“行学”课程,坚持以生为本,将生本、生态、生活、生长融为一体,从面向全体和针对个体两个层面来创新实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行商素养。
二、创新目标管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附属南行中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重点依托课程和课堂培育初中生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二是引导教师转变课程观,即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蕴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
三、创新办学举措,稳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一)着力于架设一平台两系统,共享华中师大优质信息化资源,提升办学品位
“一平台两系统”是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信息平台,远程同步课堂和协同备课系统,以此提高合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构建信息化资源体系和综合信息系统,从资源环境、课程环境、协作教研环境三个层面为协作教研业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在资源环境层面,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特色教育资源库,积淀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环境层面,打造网络协同备课系统,搭建各级教师网课展示交流的舞台;在协作教研环境层面,形成纵横交织的信息交流网络,搭建跨学科、跨地区、多角度的协作备课平台。根据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的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装备实现双白板教学、交互式教学、课堂直录播、远程同步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名校名师进行远程同步备课,形成跨校教研,努力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
(二)着力于文化建设,实施全员育人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以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确定校徽、校标、校旗、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用这些标志性的精神文化形成文化特色,凝练文化共识,树立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教育思想。学校将健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体系,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爱校为家、爱生如子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将从校园环境方面营造氛围,从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不断丰富和拓展“新五行”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新五行”在全校师生心中内化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文化。管理文化要求管理者要事必躬体力行,讲究雷厉风行,且行之有效。教室文化要求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注重言行一致,在学习方面倡导行成于思。办公室文化要求教师修身洁行、当行本色。
(三)着力于实施“我能行”体验式德育,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
创新德育活动途径。学校深入开展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实施“我能行”体验式德育,强调成长路径,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领学生走进校外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方法为活动体验、生活实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反思感悟、分享成功中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把习惯内化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开办家长学校,确定了家庭教育的标准和目标:培养和培植“三有学生”(有目标、有自信、有快乐)、“四要家庭”(要友好、要合作、要规则、要安全)、“五会家长”(会示范、会唤醒、会关注、会鼓励、会保护),增强育人合力。
(四)着力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打造“学行”课堂,先学后行求真知
学校借鉴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两把两重”(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重视特殊能力的提升)的教学举措,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上实施“三段三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为:自主试行阶段----合作同行阶段----探究励行阶段。
自主试行阶段的重点是学生做好新课预习,教师评价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勇于探究和科学精神的素养。要求学生在新授课之前,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独立阅读和理解新授课的内容,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对无法自主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标注,力求在上课时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前一天放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用5分钟阅读浏览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第一部分问题,再预习课本(文科需要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本完成勾划圈点、背诵等),然后完成导学案上指定的预习内容。在上新课时,通过检测等方式(可以是提问、默写等)了解预习情况,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评价。
合作同行阶段的重点是小组学生互助解决自主试行阶段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担当、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素养。要求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召集成员,共同解决自主试行阶段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好学习任务的分工,确保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组员参与讨论时要积极发言,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办法的同学,要做好笔记,并及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创新能力的同学要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也可以把问题进行拓展和变型,力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教师把控课堂秩序,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并加以指导,了解各组学生的学情。
探究励行阶段的重点是各组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展示评价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纠正补充、答疑解惑、拓展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实践创新的素养。组织学生开展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探究各组合作同行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探究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并展示和点评。教师负责组织各组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适时纠正补充、答疑解惑、拓展总结。
2、开发“行学”课程,行中促学育素养
华中师大附属南行中学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罔行存在的典型病症,秉承“厚德健行,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拓行商内涵、育五行学生”为办学目标,因地制宜开发“行学”课程,坚持以生为本,将生本、生态、生活、生长融为一体,从面向全体和针对个体两个层面来创新实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行商素养。
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学校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课程目标整合为五行:行善、行志、行知、行健、行美五大领域,教育学生做友善感恩、胸怀天下、乐学善学、身心健康、赏美创美的行者,分别对应的核心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二是丰富课程内容。开发“行学”课程就是将行商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程,突出“行”中促“学”。南行中学创新“行学”校本课程实施内容,课程集聚了动、静、雅、趣的特点,充分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菜单,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让学生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车模进教技课堂”,“诵读进语文课堂”,“足球进体育课堂”,“3D作品进美术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地铁轨道交通一号线模拟驾驶室,亲自体验驾驶。学生通过学习设计理念,可以自主设计车辆模型的外观和结构,打印车辆模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视野,学会探究和领悟新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延伸型、发展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课程和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的社团活动,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尊重生命个性,丰盈精神成长。
三是推进学科融合。附属南行中学以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此外,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家校共同育人,形成合力。“行学”课程让学生体验“行”的乐趣,感受“学”的幸福,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成长,南行学子们因而自信阳光,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3、搭建“学·行”展台, 展中励行显风采
学校开设了“行者视界”讲堂,每周安排一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对全体师生做“学与行”方面的教育,内容涵盖了核心素养的各个层面。为了激励学生自主提升核心素养,学校搭建了“学·行”展台。“行志”读书节,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行善”养成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行商气质,健全人格;“行知”科技节,以车模特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升科学素养;“行健”体育节,普及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磨炼意志品质;“行美”艺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育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木渎南行中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定会把核心素养的内核植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与源泉。